15961008888
13852848699
0523-87565988
粉墻黛瓦、山水環抱,這是人們印象的徽派建筑。但在我們看不見的角落里,古建交易正在暗中進行。拆梁破磚,古徽州地區的明清建筑被拆解轉賣后異地復建,猶如拼搭積木一般。臥式減速機
“全部都是牛腿(傳統古宅中梁柱之間的三角形木質構件),乾隆年間的,樟木材質。”
在黃山市休寧縣和黃山市徽州區,看看新聞Knews記者發現,很多古玩店內陳列的明清徽派建筑構件都是明碼標價,甚至可以根據客戶的需求到坊間“定向收購”,“想要什么都可以幫你們去找”。
為了獲得更多的內幕,看看新聞Knews記者佯裝成古玩收藏愛好者,向黃山市一家古玩店的店主了解情況。據店主介紹,這樣的生意在黃山已經持續了十幾年。但在一些古建筑收藏者和商人的眼里,倒賣構件只是“小兒科”,整棟宅子的買賣才能稱得上是“大生意”。
由于徽派建筑的主體結構以榫卯結構為主,可以反復拆裝,這使得整棟建筑異地搬遷成為可能。在黃山,看看新聞Knews記者就見到了一位從事“大生意”的古建收藏商潘利維。他聲稱自己是“全國搞古建筑的”,“搞古建的都知道我”。而對于看看新聞Knews記者提出的各種需求,他也表示可以完全滿足。在其工廠內,看看新聞Knews記者見到了多棟大型木結構古建筑的雛形。他說,這些古建基本上都是來自徽州地區的清朝建筑,已經有了買主,只待修復完成后就可交貨。而在他的倉庫中,這樣的建筑還有兩百多棟。
這兩百多棟建筑在原址上的模樣,如今只能在潘利維的電腦上才能得見真容??纯葱侣凨news記者佯裝看中了其中一套來自安徽歙縣的古宅,提出想買回。“你想運到、北京去,甚至美國去都可以,就像家具一樣的。”潘利維表示,臥式減速機將古宅的木結構運到并安裝需要六十萬元,輔以明代的磚瓦再裝修,一共需要三百萬。潘利維稱,這其中“就賺幾萬塊錢”。
但看看新聞Knews記者在安徽省池州市卻聽到了另一種說法。當地古建收藏商柯官平告訴看看新聞Knews記者,這筆生意可以賺不少錢。從本世紀初至今,就有不少安徽商人在做這樣的生意,“幾萬塊錢買的,幾十萬塊錢賣掉,有不少人掙了大錢。”出于收藏愛好,柯官平也從安徽、江西收購了二十多套明清古建筑。在他的倉庫里,古宅上拆解出來的木料及構件被堆得滿滿當當。
一般情況下,古建筑的收購商們會對收購的房屋進行拍照,再對拆解下來的每一塊磚石、每一根木頭進行編號,并收歸倉庫。在交付買家之前,按照行規,賣家們會找一塊空地,按編號對老屋進行原貌復原,搭出房子的木結構,同時對腐蝕的木料和損壞的構件進行替換和修繕。直到買家滿意后,他們再將其拆卸成零部件,運至目的地進行復建。據當地的木匠師傅介紹,古宅構件修復,在當地也成了一門生意。多的時候,“一次就能收到六七十件構件需要修復”。搭建成品時,他們還可以根據買家的需求進行個性化的定制和修改,甚至將幾棟古宅的構件拼為一棟。一米八的層高通過“換柱”,改到兩米五也不是問題。
這么多的古宅和構件,究竟是從哪里來的呢?“很多都是老百姓搶著賣的。”同樣來自黃山市的一位古宅收藏者曹啟瑞一語道破天機。由于修復和保存古宅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,“家有祖宅”對家庭條件貧困的老百姓往往不是財富,而是負擔。曹啟瑞告訴看看新聞Knews記者,商人們到村里考察有收購價值的古宅,這個過程被稱為“踩地皮”。由他領路,看看新聞Knews記者來到了黃山市東山村。該村位于半山腰,由于交通不便,村民們大多已經搬離此處,到山下蓋了新房。留下來的老房子大多是清朝時期建成的,但幾乎都已經年久失修。
在東山村,看看新聞Knews記者見到了葉先生。他家老宅的二樓已經半坍塌,只能用毛竹將房子的大梁撐起來,確保房子不會完全倒塌。而葉先生自己則住在一樓僅剩的房間里。由于老宅的樓梯已經全部坍塌,葉先生如果要去二樓,只能通過搭梯子的方式爬上去。
“我現在一身病,實在沒有錢修。就想把這個房子處理掉,至少睡覺安全。”葉先生表示,臥式減速機對于出售這棟老宅,他的心理價位在40萬。但曹啟瑞評估后認為,這棟房子市場價只值七八萬。
如此大張旗鼓地買賣明清建筑,是否有悖于法律法規呢?依據2004年修訂的《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護條例》,1911年以前的建筑物要被拆建、改建,“須經縣(市、區)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同意后,方可辦理審批手續”。古建筑被隨意拆解、異地搬遷,顯然是一種違規行為。黃山市住建局調研員方衛斌稱,市政府已經制定了相關保護措施,對于私自販賣古民居的行為,公安部門會依法嚴懲。
然而,由于這些老房子并未登記在冊,只要沒有人舉報,買賣的行為很難被有關部門及時察覺。這門生意“上不得臺面”,收購商們其實個個也心知肚明。潘利維將自己保存古宅照片的移動硬盤存在辦公室的保險箱內,已收待售的老宅圖片按文件夾進行了編號分類,編號的原則他表示“只有自己知道”。“賣徽州的東西出去還得了?我拆的房子不能寫是哪里來的。”柯官平也“揭密”了異地倒賣古宅的運輸方法,“比如說這個房子要運到去,現在他們還是按照木材運輸過高速的,都不是按照古宅來走的。”
古宅買賣行為之所以能夠大行其道,違法成本低是一方面,但更關鍵的原因在于買方市場旺盛的需求。在安徽省池州市某內,看看新聞Knews記者就見到了一棟從江西遷來的花園古建。古宅出現在工業企業園區里,成為了一家會所。買家告訴看看新聞Knews記者,這棟房子從江西買來,一共花了兩百萬,主要就是為了請客吃飯“有面子”。
開會所、開酒店,這是很多古宅異地遷建的終歸宿。在養云安縵酒店的官方網站上,有這樣的描述:十三座明清民居歷經遷建,從撫州細心搬來一磚一瓦。位于安徽池州的石門高古村落,也是柯官平利用收購的古宅搭開發的旅游項目。為了讓石門高村的整體村貌更加完整,柯官平從異地遷建了三棟古宅到石門高??纯葱侣凨news記者看到村內重要的一棟用作歷史陳列館的建筑,就是從江西遷建而來。“這個地方前幾年是一片廢墟,但是古時候這里是祠堂。我們歷經千辛萬苦終于看見了這棟和以前很相似的建筑,然后拆件下來,安裝起來。”該項目負責人楊聲甫認為,雖然原址上的古建來源已不可考,但能夠遷建至此仍然是一種保護。“如果你不去把它拆遷,異地重新安裝起來,那這個房子只能消亡了。”
正是因為這一層關系,面對這些與地方法規相悖的買賣行為,支持和反對的聲音事實上是長期共存的。政府一直打擊,但民間買賣從未停止。
然而,這樣的觀點在建筑遺產保護專家曹永康看來,是一種詭辯。曹永康認為,異地搬遷其實是在破壞古宅的文化內核。“古建筑是有其文獻意義的,就像一本書一樣。異地搬遷就好比是打亂了書的頁碼。”曹永康對此類販賣行為也有所耳聞,他雖然理解村民賣房的無奈,但他仍然表達了自己的不贊同。“隨著不斷地變賣,房子所有的歷史信息都丟失了。房子的主人是誰?屬于哪個村子?什么時候建的?為什么建?它的價值是什么?這都講不清楚了。古建筑一旦變得支離破碎,那它的價值就微乎其微了。”
四處流浪,鄉愁難覓。甚至拼裝組合,面目全非。在記者的走訪中,不少徽派建筑確實面臨著這樣的命運。搶救古建迫在眉睫,但這并不是一道簡單的是非題。沒錢保護、沒有精力修繕,在記者走訪村民的過程中,這樣的抱怨不在少數。政府部門對此有心無力,終這些得不到修繕的老屋讓古建筑的收購商們撿了便宜。
現行的《文物保護法》對于非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建筑沒有明確的保護規定,《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護條例》作為地方法規又缺乏強制約束力。再加上徽派建筑數量大、分布廣,更增加了保護和執法的難度。方衛斌向看看新聞Knews記者坦言,市政府如果要保護所有老屋,“資金壓力比較大”,只能首先考慮較為精品的、成片區的古村落實施保護。池州市住建局村鎮建設科科長黃永貴也表示:“如果我們知道了,我們會去勸阻,但更多的時候是不知道。”
曹永康認為,要從根本上杜絕古建異地倒賣的地下產業,除了完善法規、強化執法外,更重要的是在于提高全民保護傳統文化的意識,“當一個社會無論從政府、企業、個人都達成一種共識,認為我們的傳統文化和傳統建筑是很好的,很優秀的,我們就應該把它保護好,那我們今天討論的這個話題也就不是問題了。”
更多內容請訪問:http://www.mens-leathershoes.com/